【希希好書星期五】 (第一百八十二期) 2025-03-07

書名:《失物博物館》
作者、繪者:瑪麗娜‧沙耶茲
出版社:親子天下



有個小女孩掉了一隻左手手套。她找啊找,發現了一個地方,結果所有不見的東西都在這裡──「失物博物館」。這裡有一間間讓人驚嘆連連的展覽廳,滿滿都是你以為此生再也見不到的東西。



像是爸爸的頭髮、各式各樣的水壺,也可能是失去的耐心、在等待中流逝的時間,也有可能是走失的狗、漸漸看不清楚的視力……有些東西,永遠不該遺失,比如希望;有些東西,遺失了最好就別再回來,比如戰爭;有些東西,即使遺失了,也永遠不會被遺忘……

「失去」的事物,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意義。作者瑪麗娜‧沙耶茲將這些失物放在博物館,讓故事中的小女孩和母親,可以慢慢瀏覽、細味每個「失去」的回憶、意義、情感,同時讓讀者從中得到不同的體驗,引起共鳴。



展品從具體的物品,例如頭髮、手套、水壺;演變成無形的概念,例如失去的時間、耐性、能力,甚至是離世的親友。這個層次遞進,讓讀者逐步感受「失去」的意思和份量,同時讓人反思許多問題:「失去」是否必然?一些有形的失物,可能是因為自己的大意而失去,可是無形的時間、回憶,以至失去親友,又是因為甚麼?這個世界上,有沒有甚麼是永遠不會失去?



這座失物博物館告訴我們,有些失去是無可避免的,當刻可能讓你無法接受,甚至痛楚難忍,但時間會讓傷口慢慢痊癒,失去的同時也會為你帶來新的轉變。家長可以與孩子共讀繪本,與孩子互相分享曾經失去過,或是害怕失去的事物,透過故事讓孩子學習面對「失去」,珍惜現時擁有的事物,同時接納及適應新的變化,或許會令你們對「失去」有新的體會!